日期:2025-02-28
來源:牡丹江市生態環境局
2024年8月26日至9月9日,黑龍江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我市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于2024年10月10日反饋了《牡丹江市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牡丹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統籌推進第三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落實工作,組織制定了《牡丹江市貫徹落實第三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整改方案》(以下簡稱《整改方案》),現予以公開。
《整改方案》提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抓好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推動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整改方案》明確,堅持統籌推進、系統治理。把問題整改與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方針結合起來,在不斷提升思想認識、完善長效機制、改進工作作風上下功夫,堅持從嚴從實、跟蹤問效。堅持問題不查清不放過、整改不到位不放過,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強化專人牽頭、專班推進、專責落實;實行定期“對賬”、限時“交賬”、及時“銷賬”的動態管理辦法,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實。
《整改方案》逐項任務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督導驗收單位、整改時限、整改目標、整改措施,形成第三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整改措施清單。《整改方案》提出4項主要措施: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引領各級領導干部自覺肩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全面夯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切實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二是多點發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大力推進源頭替代和深度治理,推動重點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進程。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緊盯開江期、汛期、冰封期等重點時段及重點區域,開展流域專項檢查,鞏固河湖“清四亂”治理成效。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加快農村生活污水項目建設進程,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統籌管理水平。三是全面將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到位。典型案例問題專項推進,聚焦建筑垃圾問題,全面整改,并以案為鑒、舉一反三整改。重點問題攻堅推進,聚焦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設施建設、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等問題,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確保在時限內取得成效。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統籌推進,將省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污染防治攻堅戰有機銜接,實現問題整改與污染防治攻堅“雙統籌、雙促進”。四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制度機制。充分發揮督察整改“指揮棒”作用,進一步細化明確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督察工作委員會及其成員單位職責,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聯動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動、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良好格局。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自然保護地聯合檢查機制,聚焦生態環境領域重點問題,依法加大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和查處力度。
《整改方案》明確了5個方面組織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壓實整改責任。各縣(市、區)及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切實扛起整改責任,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和協調解決重難點問題。堅決扛起主責、抓好主業,對立行立改的整改任務,要加快推進,確保整改立竿見影;對長期整改任務,要根據階段目標任務和時間節點,有序推進,嚴格在時限內取得成效。二是狠抓跟蹤督辦,嚴格驗收銷號。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督察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運用好“五步工作法”,督促各縣(市、區)和市直相關部門對所承擔的整改任務科學部署、扎實推進、深入落實,按照時限要求,保質保量完成整改任務。做好閉環管理,督導驗收單位要嚴格驗收標準,對已完成的任務,把好出口關;對各項整改任務要逐項銷號,確保整改質效經得起檢驗。三是強化監督指導,統籌組織推進。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督察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及督導驗收單位采取專項檢查、明察暗訪等方式,加大對整改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工作指導和日常調度檢查,堅決貫徹督察整改要求,切實在政治上對標對表、行動上立行立改、整改上落實落地。四是厘清問題成因,強化精準問責。嚴肅責任追究,對督察移交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實事求是精準問責;對整改進度緩慢、工作推進不力的,采取相關措施;對敷衍整改、弄虛作假的,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追究責任。五是注重信息公開,營造良好氛圍。充分運用各種媒體平臺,及時公開督察整改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加強培育和選樹整改正面典型,為督察整改營造良好氛圍。
牡丹江市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抓好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著力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