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廣糞污低碳無害化處理與帶菌還田技術模式,一步邁進種養生態循環農業強縣發展快車道的建議
生態農業的本質特征是資源循環,抓手是秸稈及衍生物禽畜糞污。用好農業資源可創造巨大的生態財富,否則是壓力巨大的生態包袱。
一、五個糞污難題
(一)集約養殖產生大量糞污,占地多、周期長,還田出口少。小規模分散養殖,未達標糞污亂堆亂排,嚴重污染環境。原因是缺少無害化處理技術和還田模式。
(二)養殖場普遍采取間歇性清除糞污,隨機產生和殘余糞污造成惡臭多蠅的現象在所難免。原因是糞便落地的源頭未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糞污原生攜帶有害生物(大腸桿菌、蛔蟲卵),傳統高溫堆漚固態糞污難以全面徹底殺滅,降溫后有害生物再度滋生。液態糞污常溫厭氧發酵,周期長難達標;化學法處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還田后危害作物。
(四)固態糞污大堆體堆漚和制備有機肥以及液態糞污池塘存放,極易造成厭氧條件和能量損失。致使氨氣、硫化氫有毒有害氣體、和甲烷(碳當量25倍)、氧化亞氮(碳當量298倍)溫室氣體過量排放,成為主要的農業碳排放源。
(五)目前糞污無害化處理方式周期長,操作復雜、成本高,制約了種養循環的及時性和糞肥還田有效性。
二、目的正確及關鍵技術手段
(一)目的正確。糞污無害化處理后還田,達到種養循環的目的是,讓土壤和植物最大化利用糞污的養分和能量,實現農業提質增產。
(二)關鍵技術手段。通過在吉林省及我省幾個縣農業農村局畜牧中心兩年多的實驗示范,對比篩選了世界前沿、成熟穩定的微生物代謝組學技術作支撐,優選了糞污腐熟菌劑和符合當地農事活動的“三步兩帶菌”還田模式。利用源頭糞便“帶菌”,伴隨全程發揮生物學作用,解決了糞污無害化處理、降低碳排放、擴增土壤碳匯,還田落地后促進農作物生長系統難題。
(三)“三不一減”功效凸顯
(1)不臭少蠅。糞便落地處第一次噴施微生物菌劑,實現了從源頭(點)、糞污運輸過程(線)中轉存放、到還田落地(面),快速全面除臭驅蠅。
(2)不污染環境。糞污在集中周轉處、田間地頭第二次續航式補充噴施微生物菌劑,保證微生物代謝的抗生素和生物酶隨機消殺有害生物,保證了帶菌還田的糞肥符合衛生學要求。為避免產生高污染滲濾液污染水土,采取條垛型小堆體,就近就地在田間地頭堆漚和消納糞污。
(3)不傷根苗。效仿“由表及里、層層迭代”土壤形成的自然規律,糞肥帶菌還田于地表,快速降低糞污的活化能、分解生化毒素,既實現了不臭即可隨時還田,也最大化保留了養分和能量,還促進了作物生長。
(4)減少碳排放。發揮抗生素作用,消殺產甲烷、產氧化亞氮細菌,阻遏甲烷和氧化亞氮氣體分子形成,減少了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
(四)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顯著
(1)經濟收益高。同比制備有機肥節約成本約70%,帶菌糞肥可替代生物有機肥,降低成本約65%。每噸帶菌糞肥可替代純氮肥3公斤以上,當季平均促進增產7%以上。
(2)生態價值高。對量化降低糞污碳排放和提高土壤碳匯增量,促進縣域碳達峰提前出現拐點并形成碳交易,為地方財政增加“碳收益”。
(3)社會收益高。解決糞污對農村人居環境污染,為鄉村振興“農村美”清除首當其沖的障礙。同時,構建種養循環市場模式,既可增加養殖戶出售帶菌糞肥的收益,也可通過還田修復土壤生態,促進提質增產,增加種植戶收益。
三、建議
(一)由養殖縣/區、鄉鎮政府主導,設立網格化、數字化、可視化、可實時監控的“糞污低碳無害化處理與帶菌還田”示范樣板,以點帶面。
(二)財政補貼,推動“采購+服務”模式
糞污問題涉及種植、養殖、耕地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養殖戶不愿投資,屬于“公共經濟”。前期需要政府投資培育市場、統一管控、出資購買微生物產品,委托專業合作社承包服務,從糞污產生的源頭到還田落地,按計劃為養殖戶和種植戶提供精準服務,實現糞污治理“零空白”管控。
(三)政府擔當“賣碳翁”,組織“碳交易”。
政府設立雙碳管理辦公室,與碳交易權威機構合作,獲得轄區統計時段的禽畜養殖及糞污產生、無害化處理和帶菌還田數量,以及施用帶菌糞肥替代的氮肥數量。按碳交易規范和標準,精準計算轄區降低碳排放數量和土壤碳匯增量,進入碳交易市場。
建議人:葉劍波
身份證號:**************0019
單位:綏芬河海關
職務:綏芬河市政協副主席、海關副關長
界別:黑龍江省政協委員
聯系方式:18845377866
2024年03月16日
來源:市委市政府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
撰稿:趙曉斐
校對:姜錫峰
一審:趙曉斐
二審:姜錫峰
三審: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