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強化”助推文旅融合 促進各族群眾交流交往交融
近日,在第七屆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牡丹江市朝鮮族樂器《樂鼓歡騰》、朝鮮族舞蹈《長鼓情》榮獲黑龍江省第七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作品獎,充分展示我市民族文體廣旅工作的豐碩成果。作為東北三省首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和全省唯一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試點城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資源開發等舉措,廣泛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譜寫牡丹江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將民族團結進步融入公共文化服務,拓展各民族交往的文化空間。結合落實文化惠民“蒲公英”計劃、“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點工作任務,精心舉辦了“幸福滿龍江·歡騰牡丹江”周末廣場音樂會、朝鮮族民俗非遺文化嘉年華、第十一屆朝鮮族中老年文藝匯演、第二十屆少兒文藝匯演等一系列具有濃郁朝鮮民族風情的公共文化活動,推出器樂合奏《黎明即至》、舞蹈《平鼓舞》、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等優秀民族文化作品,讓文化陣地成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陣地,持續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強化非遺保護傳承,促進各族群眾全面交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F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240項,涵蓋了滿族刺繡、寧古塔滿繡、朝鮮族花甲禮、清真月餅等眾多民族類非遺項目。在此基礎上,我市堅持非遺項目市場化運營和創造性轉化雙輪驅動,廣泛開發民族類“牡丹江禮物”伴手禮,借助承辦“5.19中國旅游日”系列活動和參加全省旅發大會的契機,開設“文旅+百業”市集進行集中展銷,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創新打造了牡丹江文旅體驗館暨非遺保護館,渤海靺鞨繡保護單位入選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牡丹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確定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強化旅游資源開發,促進各族群眾深度交融。探索“旅游+民族”融合發展新方向。打好體育牌,持續擦亮“跟著賽事去旅行”品牌,常態化舉辦朝鮮族擲棍(尤茨)比賽、滿族欻嘎拉哈活動,助推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打好演藝牌,依托我市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推出“風雪寧古塔實景演藝”“渤海國朝貢演藝秀”“夢里雪鄉東北民俗劇”等互動演藝產品。打好鄉村牌,成功打造中興朝鮮民族文化風情園、新合大醬節、東寧三岔口鎮“村晚”等旅游業態,重點謀劃江西村民俗街等項目,以民族旅游助力鄉村振興。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686.12萬人次,游客總花費196.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6%、25.78%,創歷史最高水平。
來源:辦公室
撰稿:房可飛
校對:房可飛
一審:房可飛
二審:孔祥玉
三審:焦旭東
關聯稿件: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