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搭臺”村企“合唱”奏響東安區四方共贏新樂章?—— 大灣村與特華得食品協同發展促增收典型案例?
【摘要】:東安區以興隆鎮大灣村閑置廠房盤活為突破口,以特華得食品跨越式發展為目標,巧借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東風”,構建“政府主導、村企聯動、資源互補”的協同發展模式。通過銜接資金購置先進設備、改造閑置廠房,既為特華得食品破解了發展瓶頸,助力肉制品加工產業“擴能提質增效”;又讓大灣村閑置資源“活”起來,推動村集體增收、村民就業、基礎設施升級。最終實現企業發展提速、村集體家底變厚、村民腰包鼓起來、地方稅收增長的“四方共贏”,為鄉村振興中的村企合作提供了生動范本。?
一、案例背景?
在牡丹江市中南部,興隆鎮大灣村像一顆被交通網絡包裹的明珠,讓這個村莊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然而,村旁的大灣新村工業園區內,5056平方米的老舊廠房卻在歲月中“沉睡”了6年:墻體斑駁、管線老化,機器轟鳴聲早已消散,只?;牟菰诮锹渎?,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閑置資產。不遠處,特華得莊園食品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卻滿是“成長的煩惱”。作為東安區為數不多的規上工業企業,其生產的肉制品在小有名氣,但2021年起,老舊的生產線成了“絆腳石”,生產線效率不足,單日產能僅13噸,訂單再多也接不了。更棘手的是,南方城市拋來橄欖枝,承諾提供新廠房和稅收優惠,企業管理層一度將“南遷”提上日程,一旦遷走,不僅東安區少了一個納稅大戶,周邊20多名村民也將失去穩定工作。“一邊是閑得慌,一邊是不夠用”,東安區農業農村局在調研中敏銳捕捉到這對矛盾。2022年底,該局牽頭召開協調會:大灣村出場地,特華得出技術和管理,政府出銜接資金改造升級,這個“三方拼盤”方案,讓原本平行的兩條線有了交集。?
二、做法成效?
2023至2025年,東安區累計投入1500萬元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通過“精準滴灌”式投入,讓閑置廠房變身“金窩窩”,讓困境企業跑出“加速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共贏答卷。?
(一)政府“穿針引線”,織密協同發展網。
東安區建立“一個項目、一套專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由農業農村局牽頭,聯合財政局、興隆鎮政府、村兩委組成工作組,召開村企對接會。2023年初,專班摸透了各方需求,大灣村希望廠房產生穩定收益,特華得需要新的生產車間和新設備,村民盼著在家門口掙錢。據此制定“三不變原則,村集體廠房所有權不變,企業自主經營決策權不變,銜接資金公益屬性不變,打消了村企雙方“怕吃虧”“怕擔責”的顧慮。?
(二)新設備“提效”,產業能級跳臺階?
2023年,資金首先解決企業設備落后問題,政府工作人員陪同企業技術人員,遠赴國內外,對接先進設備生產企業,最終選定德國Metalbud-Nowicki公司,最后銜接資金購置的斬拌機、4T蒸汽鍋爐等先進設備陸續進場,讓企業年產能從5000t/年,提高至8000t/年,產能提升60%。企業乘勢而上,將產品從我國南方城市轉銷歐美各國,2025年,企業已向東南亞市場進軍。企業“長大”了,納稅也水漲船高。2024年,特華得食品繳納稅收2000萬元,較2022年增長900萬元,增幅達到81%,成為東安區肉制品加工產業的“新引擎”。
(三)舊廠房“變身記”,閑置資源煥新生?
2024年,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銜接資金首先“砸”向基礎設施:對廠房地面、墻面、屋頂、外立面進行改造,搭建內部鋼結構二層,改建冷庫,改造水電消防等設施,并新建智能制冷系統、給水系統、電力配電系統、照明系統、通風排煙系統、供熱系統、車間新風系統等。經過改造,閑置廠房成了符合SC認證標準的現代化車間,特華得食品的生產面積一下子擴大到原來的2.3倍。大灣村與企業簽訂5年合作協議,企業需按照銜接資金投入規模的6%向村集體繳納收益金。到2025年底,僅特華得一家企業,村集體就將增收76萬元。?
(四)村民“家門口”致富,共享發展紅利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新增崗位150余個,特華得食品優先錄用本村村民,設置分割、包裝等崗位,人均月工資較外出務工高1200元;同時,產業鏈還在不斷延伸。企業與周邊5個村的87戶農戶簽訂協議,按保底價收購玉米、大豆作為飼料原料,并指導村民養殖豬、牛、禽類,企業負責收購,帶動農戶增收。2024年大灣村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3.2萬元,較2022年提高了9.2%。
三、經驗啟示?
(一)政府引導是“粘合劑”。找準村企需求的“最大公約數”,通過政策扶持、資源整合,破解“村有資源缺資金,企有技術缺場地”的困境,讓雙方從“各算各賬”變成“合伙算賬”。?
(二)銜接資金要“精準投”。把資金用在“刀刃上”,既不搞“撒胡椒面”式投入,也不越位干預企業經營,通過購置固定資產、改造基礎設施,形成可長期收益的“造血資產”。?
(三)利益聯結是“關鍵扣”。建立“租金+就業+產業鏈分紅”的多元收益機制,讓村集體、村民從合作中持續獲利,才能讓村企聯建從“短期合作”走向“長期共贏”。?
(四)企業擔當是“助推器”。鼓勵企業將發展與地方需求結合,在擴大產能的同時履行社會責任,既能贏得口碑,也能獲得穩定的發展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提升。?
來源:市農業農村局
撰稿:于瀟
校對:楊波
一審:于瀟
二審:楊波
三審:周忠山
關聯稿件: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