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程序“關口前移” 精準識別“防患未然”—— 東安區以流程優化破解防返貧監測“體外循環”難題典型案例
【摘要】為破解防返貧監測與低保、特困供養等政策落實中存在的信息壁壘、識別滯后問題,東安區創新推行“監測程序前置”機制,將防返貧排查嵌入農戶政策申請“起點”,通過構建部門聯動預警體系、強化三級協同排查網絡,實現了風險農戶“早發現、早納入、早幫扶”。該做法有效避免了政策落實與監測識別的“兩張皮”現象,為防返貧監測工作提供了可復制的基層實踐經驗。
一、案例背景
防返貧監測與民生政策落實存在三大堵點。信息共享“慢半拍”。農戶申請低保、特困供養等政策時,農業農村部門往往“后知后覺”,等得知情況時已出現“納入不及時”;識別標準“兩張皮”。部門核查側重各自政策要求,如民政部門關注收入是否達標,農業農村部門聚焦返貧風險,標準不統一導致識別偏差;基層重視“打折扣”。部分村干部認為“先保政策落實、再管監測識別”,甚至存在“怕麻煩”心理,致使監測程序淪為“補手續”。
二、創新實踐:織密“前置監測網”破解三大難題
(一)程序前置:把好政策申請“第一關”。為有效加強防返貧監測工作第一時間發現防返貧致貧風險的能力,經東安區農業農村局深入研究,決定以村級為重點,在政策“起點”實現防返貧監測程序前置。也就是農戶在申請低保、特困供養、房屋改造等政策時,要先行經過防返貧監測排查程序,以有效避免“體外循環”和“納入不及時”的情況發生,切實強化防返貧監測質效。
東安區農業農村局召開會議研究防返貧監測程序前置事宜
(二)雙線預警:部門聯動打破“信息孤島”。通過多次召開部門會商會議,建立起以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各行業部門各負其責的風險農戶篩查預警體系,將防返貧監測程序整合融入“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兜底保障等關鍵政策落實程序中。使得東安區在落實好防返貧監測工作要求,每月推送部門新增信息,并分類分級實地核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村級申請信息共享,在農戶申報其他政策的同時,農業農村部門即得到相關信息,實現了易返貧致貧對象的快速發現、快速預警。
東區召開部門協商會議推進防返貧監測工作
(三)三級聯動:筑牢基層“責任鏈”。通過層層落實傳導,統一了區、鎮、村三級思想認識,將防返貧監測作為前置條件,探索建立了“兩不愁三保障”成員單位多線合一協調聯動,村黨支部書記負總責的村級防返貧監測機制,充分發揮幫扶責任人、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干部、村專職聯絡員等基層骨干作用,凡涉及農戶申請落實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大病救助等8類政策的,先履行防返貧監測程序進行識別認定,規范納入,對這些重點預警的風險戶,無論是否納入監測對象,均不影響農戶享受相關政策,全面抓牢抓實了防返貧監測幫扶工作。
鎮村干部實地入戶落實防返貧監測前置程序
三、經驗啟示: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發現”,以流程再造提升防返貧效能
通過程序前置與機制創新,東安區防返貧監測工作實現了大轉變。識別時效進一步提速,主動出擊第一時間掌握基礎情況,早一步入戶排查,避免了被動接受“體外循環”現象基本消除;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政策申請與監測排查 “一次跑腿、同步辦理”,農戶重復填表率明顯下降。
(一)理念革新是前提。打破“重救助、輕監測”的慣性思維,將防返貧監測視為政策落實的“必選項”而非 “附加題”,才能從根源上避免“體外循環”。
(二)機制融合是關鍵。通過“程序嵌入”實現政策協同,既不增加農戶負擔,又能讓監測數據“隨申請而生”,破解部門信息壁壘。
(三)基層賦能是保障。明確村級“第一責任人”職責,配套簡易操作流程和容錯機制,才能讓前置程序在基層“推得動、落得實”。
東安區的實踐證明,只有將防返貧監測融入民生政策落實的全流程,才能構筑起“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的堅固防線,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堅實支撐。
來源:市農業農村局
撰稿:于瀟
校對:楊波
一審:于瀟
二審:楊波
三審:周忠山
關聯稿件: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