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架橋梁 政企聯動促振興—— 寧安市以“志愿服務+產業合作”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典型案例
【摘要】為破解鄉村振興中志愿服務與產業發展脫節、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不足、產銷對接渠道不暢等問題,寧安市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創新搭建與中國鄉村發展志愿服務促進會的深度合作平臺,通過公益幫扶拓視野、展會服務樹形象、精準對接暢渠道,推動“種米姑娘”大米等特色農產品入選國家級消費幫扶目錄,實現了志愿服務與產業振興的有機融合。該模式不僅讓志愿服務從“單向奉獻”升級為“雙向賦能”,更探索出一條“公益搭臺、產業唱戲、農戶受益”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為欠發達地區借助國家級平臺激活本地資源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一、案例背景
“咱村的大米品質再好,沒名氣、沒渠道,還是賣不上價。”這是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曾經的煩惱,也是當地鄉村振興面臨的普遍難題。此前,寧安市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始終被三個問題困擾:志愿服務“懸浮化”:本地志愿活動多集中在簡單幫扶層面,與產業發展結合不緊密,難以形成長效助力;農產品“酒香也怕巷子深”:優質農產品因缺乏國家級平臺展示機會,品牌影響力局限于區域內,難以打入全國市場;產銷對接“最后一公里”梗阻:農戶對國家級消費幫扶政策不熟悉,申報流程復雜,優質產品 “進不了目錄、上不了平臺”。如何讓志愿服務更有“含金量”,讓好產品走出“大山溝”?寧安市將目光投向了國家級志愿服務與產業合作平臺——中國鄉村發展志愿服務促進會,開啟了一場“志愿服務搭橋、產業合作唱戲”的探索。
二、創新實踐
(一)公益幫扶“走出去”,打開鄉村發展新視野。2023 年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期間,寧安市組建 “愛心媽媽”志愿者團隊,主動參與鄉村發展志愿服務促進會發起的“學前學普涼山行”公益項目。“在涼山,我們不僅教彝族孩子說普通話,更看到了優質農產品通過公益平臺走向全國的可能。”志愿者團隊領隊劉丹同志回憶道。這次公益之行不僅讓志愿者們感受到跨區域幫扶的意義,更帶回了“用志愿服務鏈接資源”的新思路——志愿服務不應只停留在“送物資、獻愛心”,更能成為學習先進經驗、展示本地特色的窗口。
寧安“愛心媽媽”志愿者團隊節目錄制
(二)展會服務“亮形象”,讓好產品“遇見”大市場。2025年6月,第三屆中國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大會暨消費幫扶產品展銷會上,寧安市志愿者團隊,全程參與大會服務工作。從搭建展臺到接待客商,他們一邊細致講解寧安的黑土地種植優勢,一邊熱情推介“種米姑娘”大米的口感特點,抓住一切機會助力家鄉品牌推介。“你們的大米帶著黑土地的清香,更帶著基層干部的真誠!”中國鄉村發展志愿服務促進會副會長的一句評價,讓“種米姑娘”在眾多展品中脫穎而出。這場志愿服務,讓寧安農產品從“藏在深閨”變為“焦點展品”,為后續進入國家級目錄埋下了“伏筆”。
寧安志愿者團隊代表劉丹同志與促進會辦公室副主任合影
從“單向輸出”到“多方共贏”。寧安市的創新實踐,實現了三個維度的突破性進展。志愿服務價值升級:從單純的公益行動轉變為“推介家鄉、鏈接資源”的橋梁,志愿者成為鄉村振興的“代言人”;農產品品牌躍升:“種米姑娘”大米從區域小品牌成長為國家級認證產品,品牌估值實現增幅;合作模式可復制:形成“公益參與—平臺展示—標準對接—市場拓展”的閉環,為其他地區提供了“零門檻入門、低成本推廣”的合作范本。
四、經驗啟示
(一)志愿服務要“接地氣”更要“接天線”。既要扎根基層解決實際問題,更要借助國家級平臺拓寬視野,讓 “志愿紅”成為連接鄉村與外界的“紐帶色”。
(二)產業合作要“懂政策”更要“守品質”。吃透消費幫扶等政策紅利是前提,但只有像“種米姑娘”大米那樣堅守“嚴格生產標準+顯著助農效益”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三)政企聯動要“搭好橋”更要“鋪好路”。政府部門需主動作為,像寧安市那樣當好“服務員”,從展會對接、材料申報到市場推廣全程跟進,讓企業和農戶輕裝上陣闖市場。
寧安市的實踐證明,鄉村振興既需要“埋頭苦干”的韌勁,更需要“借船出海”的智慧。通過志愿服務激活社會資源,以精準合作打通產業堵點,才能讓鄉村的“好風景”變成“好前景”,讓“土特產”變成“香餑餑”。
來源:市農業農村局
撰稿:于瀟
校對:楊波
一審:于瀟
二審:楊波
三審:周忠山
關聯稿件: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