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孫子上大學把戶口遷走了,畢業還能遷回來嗎?”“土地承包能繼承不?”日前,牡丹江市“代表在行動·法援惠民生”法律服務小分隊把“公共法律服務大篷車”開進林口縣村屯,為村民一對一解答身邊的法律難題。
為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法律援助服務保障民生的職能作用,近日,市司法局與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聯合啟動了“代表在行動·法援惠民生”專項活動,在全省創新建立“代表履職+法援服務+群眾受益”三位一體模式,通過率先開展專項活動,深化拓展代表履職新場景,推動法律援助服務走深走實,用良法善治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省首創法律援助新模式
5月21日,“代表在行動·法援惠民生”首次活動來到林口縣柳樹鎮復興村,就村民提出的各類法律咨詢開展詳細解答。法律服務小分隊還深入到省人大代表所在的企業,為企業開展免費“法律體檢”,當場指導企業如何解決商標注冊等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為法治惠企注入新活力。
打造法治服務品牌,精準發力促發展。前不久,市司法局與市人大監司委聯手打造了“代表履職+法援服務+群眾受益”三位一體法律援助新模式,此舉在全省尚屬首創。
兩部門以“代表在行動·法援惠民生”為核心,通過攜手法律援助、聯動矛盾化解、協同建議征集、共同涉企服務,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提高法律援助知曉率,深化各項便民服務措施,拓寬優化申請渠道,精準對接困難群眾法律需求,提升法律援助服務質量,努力做到“應援盡援”“應援優援”“應援暖援”。
其間,兩部門整合現有的司法行政人員、人民調解員、公證員、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志愿者和人大代表等資源,組建流動法律服務團隊,為基層群眾提供優質流動法律援助服務,并為鄉村企業免費“法律體檢”,把法治理念傳播到千家萬戶,提高基層群眾的法律素質。
發揮優勢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為充分發揮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化解爭議職能作用和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市司法局與市人大監司委創新建立“法律援助+人民調解+人大代表”協作機制,堅持“代表參與、調解優先、援助兜底”的原則,實現人大代表、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無縫銜接、優勢互補,為群眾提供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糾紛解決途徑,最大限度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其中,兩部門面向婦女、殘疾人、未成年人、退役軍人、老年人、農民工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積極組織法律援助機構與人大代表共同開展七個專項維權活動,持續發揮“綠色通道”作用,積極推行容缺受理機制,落實重點群體優待服務,堅持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指派、優先辦理的“四優原則”,關注和回應特殊群體法律需求,幫助困難群眾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兩部門還建立了“人大代表參與法律援助案件質效提升”工作機制,全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將加強與各級人大代表的溝通協調,積極吸納人大代表中的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參與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工作;建立由人大代表參加的法律援助人員辦案質量第三方評價工作機制,邀請各級人大代表參加法律援助案件庭審旁聽、回訪反饋、結果評價,共同推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提升。
多維服務惠及更多群眾
傾聽百姓心聲,務實高效作風。兩部門通過在“雪城法智”人大監察和司法專業代表之家及市縣11家法律援助中心設立立法意見征集點,打造便捷高效立法意見征集和法治建議征集“直通車”,有效暢通基層群眾參與立法工作的渠道。
他們還通過吸納專業人大代表積極參與“公共法律服務大篷車”法治進鄉村活動,聽民聲、匯民意、聚民智,讓來自基層群眾的“金點子”,成為法治為民的“金鑰匙”。
兩部門通過持續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行動”和鄉村企業“法治體檢”等活動,把法治理念傳播到千家萬戶;通過提高鄉村“法律明白人”中的人大代表比例,因地制宜建設“代表在行動·法援惠民生微景觀”,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法治建設融合發展。
工作開展以來,兩部門已組織“法律大篷車”下鄉3次,覆蓋14個行政村;為11家鄉村企業提供專項“法治體檢”,解答、解決法律問題15件;新培育“法律明白人”50名,其中人大代表10名,實現高質效法律援助服務惠及更多群眾,為牡丹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來源:威虎新聞
撰稿:威虎新聞
校對:崔力克
一審:戚丹峰
二審:康雷
三審:關長友